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典型喀斯特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基于贵州省城镇体系的实证分析
被引:7
作者
:
李亦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科学系
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科学系
李亦秋
[
1
]
杨广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与信息研究所
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科学系
杨广斌
[
2
]
机构
:
[1]
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科学系
[2]
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与信息研究所
来源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2007年
/ 01期
关键词
:
城镇体系;
规模结构;
空间结构;
分形;
喀斯特;
贵州;
D O I
:
10.15958/j.cnki.sdnyswxb.2007.01.012
中图分类号
: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以典型喀斯特城镇体系——贵州省城镇体系为例,运用分形研究方法,对其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认为贵州喀斯特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其等级规模结构比较松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出现断层,联系不畅;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由于受到喀斯特地形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针对城镇体系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结构优化的相应对策:完善城市规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小城镇发育;合理安排城镇发展与布局,完善城镇空间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徐建华编著, 1996
[2]
城市地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许学强等编著, 1997
[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J].
刘继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
刘继生
;
陈彦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
陈彦光
.
地理研究,
1999,
(02)
:60
-67
[4]
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岳文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地理系!甘肃兰州
岳文泽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建华
;
司有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地理系!甘肃兰州
司有元
;
徐丽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地理系!甘肃兰州
徐丽华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
(02)
:51
-56
[5]
贵州省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J].
陈慧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贵阳
陈慧琳
.
人文地理,
2002,
(06)
:20
-23
[6]
贵州城市化过程、趋势及其调控途径
[J].
苏维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
苏维词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71
-76
←
1
→
共 6 条
[1]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徐建华编著, 1996
[2]
城市地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许学强等编著, 1997
[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J].
刘继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
刘继生
;
陈彦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
陈彦光
.
地理研究,
1999,
(02)
:60
-67
[4]
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岳文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地理系!甘肃兰州
岳文泽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建华
;
司有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地理系!甘肃兰州
司有元
;
徐丽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地理系!甘肃兰州
徐丽华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
(02)
:51
-56
[5]
贵州省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J].
陈慧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贵阳
陈慧琳
.
人文地理,
2002,
(06)
:20
-23
[6]
贵州城市化过程、趋势及其调控途径
[J].
苏维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
苏维词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71
-7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