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秸秆生物质炭对紫色土有机碳矿化和累积效应的影响

被引:5
作者
王莲阁 [1 ,2 ]
高岩红 [1 ,2 ]
梁颖涛 [1 ,3 ]
丁长欢 [1 ,2 ]
慈恩 [1 ,2 ]
谢德体 [1 ,2 ]
机构
[1] 不详
[2]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不详
[4]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重庆市烟草公司烟叶分公司
[6] 不详
关键词
油菜秸秆; 生物质炭; 有机碳; 矿化; 培养;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5.06.031
中图分类号
S141 [农家肥料];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以油菜秸秆为对比,分析油菜秸秆生物质炭的施用对紫色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在培养试验中,设置0.25%,0.5%和1%3个不同秸秆/土壤质量比的油菜秸秆还田培养处理,依次标记为J1,J2和J3;同时,设置3个不同油菜秸秆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培养处理,其生物质炭添加量分别为J1,J2和J3处理中添加的等量油菜秸秆在600℃下制成的生物质炭量,依次标记为S1,S2和S3,所有处理置于25℃下避光培养56d。在培养期内,各处理中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乘幂函数。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的SOC累积矿化量、矿化强度和易分解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Ca/CSOC)显著低于与其对应的油菜秸秆处理(P<0.05),表明油菜秸秆经过热解制成生物质炭后可显著提高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各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的SOC累积矿化量、矿化强度、Ca/CSOC和难分解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Cs/CSOC)与对照(无外源碳添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添加生物质炭几乎不影响紫色土有机碳的分解。另外,S1处理中外源碳的表观残留率显著高于其它培养处理,而S2和S3处理中外源碳的表观残留率则显著低于与其对应的油菜秸秆处理(J2和J3)(P<0.05)。这表明在低量油菜秸秆还田时,将其制成生物质炭还田比直接还田更利于紫色土有机碳的积累。
引用
收藏
页码:172 / 17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耕地土壤有机碳及其CO2释放的影响[J]. 柯跃进,胡学玉,易卿,余忠. 环境科学. 2014(01)
[2]   稻草及其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J].
尹云锋 ;
高人 ;
马红亮 ;
杨玉盛 ;
李淑香 ;
刘燕萍 .
土壤学报, 2013, 50 (05) :909-914
[3]   添加蔗渣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J].
赵次娴 ;
陈香碧 ;
黎蕾 ;
肖和友 ;
刘坤平 ;
何寻阳 ;
苏以荣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05) :987-994
[4]   生物质炭及其与土壤腐殖质碳的关系 [J].
窦森 ;
周桂玉 ;
杨翔宇 ;
刘世杰 ;
周鑫 ;
张聪 ;
武华 .
土壤学报, 2012, 49 (04) :796-802
[5]   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活性的影响 [J].
章明奎 ;
Walelign D Bayou ;
唐红娟 .
水土保持学报, 2012, 26 (02) :127-131+137
[6]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J].
张鹏 ;
李涵 ;
贾志宽 ;
王维 ;
路文涛 ;
张惠 ;
杨宝平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12) :2518-2525
[7]   秸秆生物质炭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研究 [J].
花莉 ;
张成 ;
马宏瑞 ;
余旺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10) :2489-2492
[8]   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土壤肥力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J].
洪春来 ;
魏幼璋 ;
黄锦法 ;
王润屹 ;
杨肖娥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3, (06) :40-46
[9]  
土壤物理研究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依艳丽, 2009
[10]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