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字下乡”:晚清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的传播社会学考察

被引:10
作者
潘祥辉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关键词
送字下乡; 扫盲; 传教士; 乡村建设; 政治传播;
D O I
10.16235/j.cnki.33-1005/c.2017.05.018
中图分类号
K25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学科分类号
060205 ;
摘要
晚清以降,随着政治革新和文化启蒙的开展,面向大众的"送字下乡"逐渐成为政治和知识精英的一种共识,参与扫盲的主体、规模及影响越来越广。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民间知识分子以及国共两党都十分重视"送字下乡",但不同的行动主体其动机与目的也有所不同:传教士主要出于宗教动机;民间知识分子主要出于社会改造动机;而国共两党的扫盲则带有较为强烈的"为政治服务"的色彩。不同扫盲模式之间也存在着博弈,竞相争夺大众。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看,"扫盲"本身是一种社会教化的渠道,"送字下乡"所铺就的识字网络也为通过文字而进行的社会宣传和政治传播铺平了道路。面向基层的扫盲工作之所以在近代以来受到重视,在于普通民众第一次在政治社会生活中被视为主体力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57+2 +2
页数:1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