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剖析

被引:8
作者
王旭 [1 ]
万艳华 [2 ]
宋皓杰 [3 ]
宋子龙 [4 ]
机构
[1] 不详
[2]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3] 不详
[4]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5]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6] 武汉联投置业产品中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资本积累; 公民; 权力; 政治经济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根据新马克思主义中资本积累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中的主体关系,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GDP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与资本利益耦合,形成"增长联盟",为了快速积累资本、减少耗散,地方政府通过权威和既有的制度极化资本配置,而忽视了公民的需求(生存权、生产权和生活权)。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公民权力的回归。这是公民主动"斗争"的结果,也是在特定的内外部环境下权力和资本实现"再生产"的一种新陈代谢。然而,权力结构的调整将改变资本配置和积累的模式,资本将迎来"扩散"。新型城镇化要同时考虑"分配"和"出路"的问题,做到平衡发展,避免矫枉过正。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1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2]   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 [J].
赵燕菁 .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01) :1-13
[3]   我国城镇化的现实情景、理论诠释及政策思考 [J].
赵民 ;
陈晨 .
城市规划, 2013, 37 (12) :9-21
[5]   增长的局限与城市化转型——空间生产视角下社会转型、资本与城市化的交织逻辑 [J].
何鹤鸣 .
城市规划, 2012, 36 (11) :91-96
[6]   人文主义的回归: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特性演变探究 [J].
王旭 ;
万艳华 .
城市发展研究, 2012, (08) :70-75
[7]  
中国城市化的福利转向:迈向生产与福利的平衡[J]. 李郇.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2(02)
[8]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混合性解析[J]. 李郇,刘逸.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1(03)
[9]   中国的“压缩”城市化环境与规划应对 [J].
张京祥 ;
陈浩 .
城市规划学刊, 2010, (06) :10-21
[10]   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 [J].
顾朝林 ;
吴莉娅 .
城市问题 , 2008, (12)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