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

被引:47
作者
丁金宏
冷熙亮
宋秀坤
B.Hammer
徐月虎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2]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非正规部门就业; 劳动力市场; 劳动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 不发达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概念; 思维形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3.2 [职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非正规就业有三种学说渊源:国际劳工组织的贫困就业理论、刘易斯-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理论、哈特-法伊格的制度边缘理论。非正规就业是社会边缘人群在制度边缘的就业,是发展中国家高失业率与非正规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就业与失业之间的缓冲层。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失业问题日趋严峻,作为促进就业的一项措施,上海市在国内率先引入非正规就业的概念,不少地区随后响应。中国移植的非正规就业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正规的非正规就业,为了就业而就业,面向社区的就业。中国非正规就业的未来发展应该坚持以正规化为目标,拓宽从业许可范围,减少政府的过度保护,抑制政策投机行为,从长远考虑还应与户口制度改革相适应。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关于“非正规部门就业─分散性就业”问题的研究 [J].
董克用 .
中国劳动, 2000, (12) :11-13
[2]   城市非正规就业发展及其问题——以上海为例的探讨 [J].
冷熙亮 ;
丁金宏 .
社会, 2000, (11) :15-18
[3]   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形成和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J].
金一虹 .
中国劳动, 2000, (10) :7-10
[4]   非正规部门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与对策 [J].
谭琳 ;
李军峰 ;
刘丁 .
南方人口, 2000, (02) :44-48
[5]  
地下经济学[M].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美)法伊格(Feige,EdgarlL.)编著,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