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基于费雪(Fisher)指数分解方法的实证分析

被引:18
作者
吴巧生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能源强度; 能源强度指数分解模型; 中国; 全要素生产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F206 [能源管理];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205 ; 0202 ; 020201 ;
摘要
本文利用费雪指数分解模型从产业层面考察了我国能源强度指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诸因素中效率份额的贡献占绝对主导,结构份额的影响较少,产业部门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强度的累计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看,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呈现明显逐年放缓趋势,产业部门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逐年减低。(2)1981—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ΔTFP)每提高1%,能源消耗强度(ΔI)相应地降低约0.33%。作为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和长期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能源强度不断降低现象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 [J].
吴巧生 ;
成金华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 (10) :34-40
[2]   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78—2003) [J].
王志刚 ;
龚六堂 ;
陈玉宇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2) :55-66+206
[3]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J].
张军 ;
吴桂英 ;
张吉鹏 .
经济研究, 2004, (10) :35-44
[4]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 [J].
张军 ;
施少华 .
世界经济文汇, 2003, (02) :17-24
[5]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nergy intensity and its determinants at the state level [J].
Metcalf, Gilbert E. .
ENERGY JOURNAL, 2008, 29 (03) :1-26
[6]  
Factors shaping aggregate energy intensity trend for industry: Energy intensity versus product mix[J] . Na Liu,B.W. Ang.Energy Economics . 2007 (4)
[7]   A survey of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J].
Ang, BW ;
Zhang, FQ .
ENERGY, 2000, 25 (12) :1149-1176
[8]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Sense and Sensitivity[J] . Erik Dietzenbacher,Bart Los.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 1998 (4)
[9]  
Chan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 A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odel[J] . J.W. Sun.Energy Economics . 1998 (1)
[10]  
Input-Output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A Critical Appraisal[J] . Adam Rose,Stephen Casler.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 199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