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头地区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与生物类群的繁衍

被引:3
作者
刘家琼
石庆辉
李玉俊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关键词
人工生态系统,物种,衰退,恢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7 [系统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沙坡头格状沙丘上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始于1956年。经过30余年的植物引种和筛选实践,当地少浆植物[1]———油蒿(Artemsiaordosica)、柠条(Caraganakorshinski)和花棒(Hedysarumscopari um)是我们人工生态系统里的主要建群植物。该系统在初建的10年内,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10年以后覆盖度由30%下降至20%,再往后的约20年间又下降至10%以下。但由于兰藻类、藓类和草本等植物及微生物的出现并繁衍,形成了生物结皮。随之,动物种类出现和丰富起来了。相对稳定的生物类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传递模式等都在形成和发展之中,它为荒漠地区的草场重建提供了经验,也为研究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动态过程提供了场所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 [1] 中国蛾类图鉴.[M].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83,
  • [2] 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流沙治理研究.[M].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编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