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圈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实证研究

被引:5
作者
刘廷兰
机构
[1] 燕京理工学院管理学院
关键词
经济联系隶属度; 经济联系总量; 引力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分别测算了京津冀城市圈各城市与作为两经济增长极的北京、天津的联系强度,并分析其呈现的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对廊坊的经济联系度最强,天津与北京的经济度次之;联系方向基本呈旋转90度后的"Y"型和"门"字型;从经济联系趋势去看,廊坊、唐山、沧州与北京、天津的联系程度在加强,尤其是廊坊市对北京和天津的经济联系强度越来越强,而其他城市平稳。
引用
收藏
页码:134 / 136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徐州都市圈空间重组分形研究 [J].
欧向军 ;
顾晓波 ;
李陈 ;
徐珣 ;
刘国平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6 (02) :27-31
[2]   京津冀城市圈发展布局:差异化城市扩展进程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J].
孟祥林 .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 (03) :6-15
[3]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 [J].
乔旭宁 ;
杨德刚 ;
毛汉英 ;
张小雷 ;
吴得文 ;
张豫芳 .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06) :86-95
[4]   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 [J].
周一星 .
城市规划, 1998, (02) :22-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