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成因研究

被引:19
作者
艾合买提江阿不都热和曼 [1 ,2 ]
钟建华 [1 ,3 ]
Kurt Bucher [2 ]
Ingrid Stober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
[2] 弗莱堡大学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岩溶; 构造裂缝; 非构造裂缝; 塔河油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为岩溶作用、多期构造叠加及构造变形作用形成的缝洞型储集层,裂缝具有连通有效储存空间的桥梁作用。区分构造裂缝与非构造裂缝,结合塔河油田构造特征,并对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特征、分类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构造裂缝为塔河油田岩溶储层发育提供了流体运移通道,为油气的运移,特别是垂向运移提供了条件;非构造裂缝的存在改善了储层储渗性能,扩大了储层泄油面积。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的存在作为储层的有利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碳酸盐岩储层开发提供有益参考,并可增加储层预测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4+27+105 +2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非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J].
郭璇 ;
钟建华 ;
徐小林 ;
马在平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6-11+137
[2]   黄河下游河道的冻裂研究 [J].
钟建华 ;
王洪宝 .
沉积学报, 2002, (04) :650-655
[3]   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 [J].
陈清华 ;
刘池阳 ;
王书香 ;
李琴 ;
王绍兰 ;
肖红平 ;
张凤歧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2) :196-202
[4]   缝合线的分形结构 [J].
杨明慧 ;
田雨东 .
世界地质, 1999, (03) :29-31
[5]   塔中Ⅰ号断裂带奥陶系灰岩裂缝特征探讨 [J].
邬光辉 ;
李建军 ;
卢玉红 .
石油学报, 1999, (04) :27-31+4
[6]   碳酸盐岩中缝合线的形成机制及其储集意义讨论 [J].
李国蓉 .
矿物岩石, 1997, (02) :50-55
[7]   储层裂缝的研究和分析方法 [J].
童亨茂,钱祥麟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06) :14-20
[8]  
天然裂缝性储集层地质分析[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纳尔逊(Nelson,R.A.)著, 1991
[9]  
Fracturing, overpressure release and carbonate cementation in the Everest Complex, North Sea[J] . D. M. Conybeare,H. F. Shaw.Clay Minerals . 2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