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无尾两栖类陆地核心生境

被引:10
作者
戴强
戴建洪
张晋东
杨勇
张明
李成
刘志君
顾海军
王跃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3]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4] 若尔盖
[5] 四川省林业厅
[6] 成都
关键词
陆地核心生境; 两栖类; 最优化理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该地区分布有3种两栖类:高原林蛙(Ranakukunoris)、倭蛙(Narorana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minshanica),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研究在保护区内设定了16个50m×50m的样地(每个样格分为25个10m×10m样格),对每个样格中3种两栖类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根据3种两栖类分布点距离水体的最远距离初步确定若尔盖保护区高原林蛙(Ranakukunoris)、倭蛙(Narorana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minshanica)的陆地核心生境半径分别为:1000m、55m和580m。由于过大的陆地核心生境在实际保护工作中存在操作上的困难,因此本文提出最小陆地核心生境的概念:在某一季节,不同性别和生活史阶段的某种动物的90%个体完成该季节正常生命活动所通过或者利用的陆地。由此概念,根据高原林蛙90%的雌体、雄体和幼体分布确定其最小陆地核心生境半径为51m。最后通过最优化理论对高原林蛙和岷山蟾蜍分布格局与水体距离、草本层盖度、两栖类密度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指出陆地核心生境的范围与其所在生境景观及本种和其他动物种群状况有密切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256 / 226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自然保护野外研究技术[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蒋志刚 主编,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