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实践逻辑

被引:3
作者
吴阳松
机构
[1]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社会主义观; 马克思; 恩格斯; 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O I
10.16502/j.cnki.11-3404/d.2016.03.005
中图分类号
A81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01 ; 030504 ; 0305 ; 030503 ;
摘要
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作为"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其建设所遵循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是破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更多的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合力作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两者有必然联系又有关键区别;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践进程中出现的挫折与失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经典社会主义的三大特征来指导现实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厘清了两种社会主义建设路径的异同,开创了一条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路径解读对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列宁晚年理论创新的认识机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J].
陶玉泉 .
哲学研究, 2002, (12) :9-1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