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油气田形成条件探讨

被引:28
作者
王兰生
韩克猷
谢邦华
张鉴
杜敏
万茂霞
李丹
机构
[1]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龙门山; 推覆构造带; 枫顺场; 潜伏构造; 天井山—矿山梁构造; 油气藏形成; 条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龙门山北段L55地震测线的重新解释,结合区域地质研究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认为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有三大特点。一是薄层推覆构造体系使构造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复杂,下层相对简单,上层活动,下层相对稳定;上层有一定变质,下层不变质;上层破坏,下层保存好。二是上元古界震旦系陡山沱组黑色页岩是本区最古老的生油层,具有强大的生烃能力。三是油气经多次由西向东运移,古老的生油层生成的油气可以在不同时间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圈闭中聚集成藏并接受改造或破坏,从而形成地表丰富的油气苗、沥青脉和油砂岩,推覆体下盘则可以形成油气藏。因而建议在勘探中抓住下盘,点面结合进行地震工作,同时建议重点勘探枫顺场潜伏构造和天井山—矿山梁构造东南翼的潜伏断裂构造。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14 +1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 [1] 龙门山北段烃源岩纵向分布及地化特征
    谢邦华
    王兰生
    张鉴
    陈盛吉
    [J]. 天然气工业, 2003, (05) : 21 - 23+139
  • [2] 论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及其油气前景
    宋文海
    [J]. 天然气工业, 1989, (03) : 2 - 9+6
  • [3] 龙门山推覆体形成机制及其北段含油气性
    何军
    于三公
    [J]. 天然气工业, 1989, (03) : 16 - 21+7
  • [4] 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罗志立主编,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