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幸福:论幸福感的社会文化性前提

被引:8
作者
丛晓波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关键词
幸福; 幸福观; 幸福感; 社会文化性; 前提;
D O I
10.16164/j.cnki.22-1062/c.2014.02.033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从心理学角度,幸福被界定为个体内在的主观感受,幸福获得也注重人格等个体特性的完善。然而无论是幸福观还是幸福感都有其社会文化的客观性前提。社会文化规定幸福的含义,界说幸福的标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幸福观有所不同,转型期的中国人也会存在对幸福内涵的不同理解;社会是个体追求和实现幸福的前提和保障,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的需要出发厘定幸福含义,引导人们对幸福醒思并追求真正幸福,建立基于幸福的社会发展框架是实现和谐个体与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211 / 21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基于社会文化规范下的自我调控过程的中日比较 [J].
丛晓波 ;
浦光博 .
心理学探新, 2011, 31 (04) :338-342
[2]   幸福感的中西差异:自我建构的视角 [J].
高良 ;
郑雪 ;
严标宾 .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 (07) :1041-1045
[3]   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 [J].
苗元江 .
南京社会科学, 2009, (11) :103-108
[4]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判断的文化差异研究 [J].
邱林 ;
郑雪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01) :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