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探讨
被引:13
作者
:
刘忠松,官春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农学院
刘忠松,官春云
机构
:
[1]
湖南农学院
来源
:
大自然探索
|
1995年
/ 01期
关键词
:
植物,雄性不育,遗传;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Q943 [植物细胞遗传学];
学科分类号
:
071007 ;
090102 ;
摘要
:
本文评述了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分类、细胞质育性因子、核质互作方式、环境调控、遗传操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解释雄性不育产生的双基因模型假说,认为控制雄性育性表达有二类核基因,一类是控制小孢子发生过程的基因(花粉发育结构基因),另一类是调控花纷发育结构基因表达条件的基因(调节基因),这二类基因任一发生突变均将产生遗传的雄性不育,细胞质(内环境)和生境(外环境)通过调控调节基因的表达成其产物,使得花纷发育结构基因表达所需条件不能满足而导致雄性不育.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7
页数:8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