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中生代斑岩型矿床的基本特征

被引:10
作者
李秉伦
谢奕汉
李若梅
王英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斑岩型矿床; 含矿斑岩体; 岩石化学特征; 岩浆岩的δ(18)O和(87Sr/86Sr)1; 蚀变成矿系列;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包裹体;
D O I
10.16111/j.0258-7106.1989.03.00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东部斑岩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几条板内断裂岩浆带内。成矿岩浆系由不同比例的幔源物质和壳源物质重熔而成。形成Fe、cu和Mo矿床的岩浆以幔源物质为主,形成铀、锡和钨矿床的岩浆则以壳源物质为主。与各种矿床有关的岩浆岩的Dι和Sι有一定的变化范围。热液是由岩浆水和雨水混合而成。成矿溶液的盐度,一般较高(可达40—69wt.%Nacl当量),但钨矿和金矿有时甚低(2—3wt.%NaCl当量)。成矿流体的成分主要为H2O、Na、K、Ca、Cl、F、SO42-和CO2。矿石是在近中性的弱还原环境中形成的。整个成矿过程的温度变化范围很大,但矿石的形成温度很窄,变化在150—400℃之间。由于成矿系统时而开放时而封闭,成矿压力变化很大,并引起多次矿液沸腾、围岩蚀变和金属矿物的沉淀。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3
页数:11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