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水龙克藻效应的研究及其野外应用

被引:11
作者
施丽丽 [1 ]
刘昕雁 [1 ]
刘瑶 [2 ]
庞璐 [1 ]
黄成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关键词
克藻效应; 黄花水龙; 微囊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接种蓝藻的富营养化水体中引种栽培了0.5、1.0、2.0、4.08、.0 kg/m35个不同初始生物量的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Ohwi),经过草藻共培处理,结果为:在微囊藻初始密度为每毫升200万个及16 d的模拟工程实施期内,黄花水龙对水体叶绿素a及蓝藻消除率存在着正相关的量效关系,且水龙克藻作用的引种量效为1.0~4.0 kg/m3;其达到最佳克藻效果的时间与生物量成反比关系.水质监测结果显示,随着水龙初始生物量的增加,TP、TN、COD及SS等水质指标呈极显著下降.结论为黄花水龙能够通过与蓝藻竞争光照及N、P等营养元素而达到克藻效果.通过实验证实了黄花水龙可作为蓝藻水华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物种,并已在太湖入湖河道野外试验中取得良好的克藻效果,为黄花水龙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参数.
引用
收藏
页码:499 / 50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黄花水龙浮巢净化富营养化水体 [J].
李朝晖 ;
施丽丽 ;
王喆 ;
叶存奇 ;
潘建林 .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1) :1-5
[2]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对富营养化水体悬浮物消除的时效模型 [J].
费志良 ;
廖馨 ;
赵沐子 ;
郝晨 ;
潘建林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6) :634-638
[3]   黄花水龙作为人工浮岛植物的开发研究 [J].
施丽丽 ;
叶存奇 ;
王喆 ;
乔慧 ;
黄成 .
生物学通报, 2005, (08) :19-20
[4]   三种植物对COD的耐受极限与净化效果 [J].
庞金华 ;
沈瑞芝 ;
程平宏 .
农业环境保护, 1997, (05) :18-22+49
[5]   四种生态类型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净化能力的研究 [J].
曹萃禾 .
水产科学, 1990, (03) :8-11
[6]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金相灿, 1990
[7]  
江苏植物志[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 编, 1977
[8]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xtracts of Eichhornia crassipes and their allelopathic effects on algae [J].
Jin, ZH ;
Zhuang, YY ;
Dai, SG ;
Li, TL .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3, 71 (05) :1048-1052
[9]  
The impact of water hyacinth, 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 on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aquatic macroinvertebrates along the shores of northern Lake Victoria, Uganda[J] . Wanda Fred Masifwa,Timothy Twongo,Patrick Denny.Hydrobiologia . 2001 (1)
[10]  
Growth inhibition of blue–green algae by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macrophytes[J] . Satoshi Nakai,Yutaka Inoue,Masaaki Hosomi,Akihiko Murakami.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999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