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沉降颗粒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9
作者
张海生
扈传昱
潘建明
陈志强
陈波
刘小涯
卢勇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极地研究所
[3]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杭州
[4] 浙江杭州
[5] 上海
关键词
颗粒物; 通量; 季节性; 沉积物捕获器; 普里兹湾; 南极;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3.04.008
中图分类号
P732.6 [海洋与大气的相互关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98~200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第15和16航次)在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所获得的沉积物捕获器样品的资料,对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颗粒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开展了该海域颗粒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最高通量出现在南极夏季的1月份,最低通量出现在4~7月份;通量的变化范围为13.00~334.59mgd-1m-2。捕获器中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生源物质(生物硅、有机质和碳酸钙),占总通量的50.62%~92.06%,而生源组分中又以生物硅为主要成分,其值介于9.30~136.33mgd-1m-2之间,占总通量的40.74%~74.21%。有机质和碳酸钙的通量远小于生物硅,分别平均占总通量的9.06%±4.26%和4.42%±2.14%。颗粒物中各组分通量的变化趋势与总通量明显相似,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主要归因于研究海域海冰的形成与消退。在垂向变化上,1月份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高于2000m深度,这表明该海域颗粒物的转化主要发生在上层水体。
引用
收藏
页码:358 / 36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南极夏季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粒度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J].
刘子琳 ;
史君贤 ;
陈忠元 ;
朱根海 ;
宁修仁 .
极地研究, 1997, (01) :20-29
[2]   1991/199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聚类分析 [J].
朱根海 ;
宁修仁 ;
陈忠元 ;
刘子琳 .
南极研究, 1995, (02) :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