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农村建设:偏向、原由及其治理

被引:3
作者
沈广和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偏向; 原由; 治理; 过渡社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0.1 [农业现代化道路、模式];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由公平价值主导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催生了新农村建设,但是过渡社会所特有的异质性、重叠性和形式主义的三种弊病却导致其出现了不由自主的偏向:主体"边缘化"、建设"形式化"、乡村"统一化"以及利益"非农化"。通过具体探查,发现强势主体利益的驱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勾结、政府创新能力的弱化以及官员德行的不作为是导致偏向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形下,对偏向的治理则必须通过政治、管理和法律三管齐下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公平和效率,以求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的分化与协调 [J].
李爱玲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5) :60-62
[2]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 [J].
徐理响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4) :120-125
[3]   由“碎片化”走向“组织化”——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 [J].
刘祖云 ;
曲福田 .
社会科学, 2007, (06) :54-63
[4]   农民政治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功能与关键点 [J].
马晓春 .
求索 , 2006, (11) :64-66
[5]   论政府创新的若干基本问题 [J].
俞可平 .
文史哲, 2005, (04) :138-146
[6]   土地流转中失地农民利益保护问题探讨 [J].
谭均云 .
甘肃社会科学, 2004, (06) :119-121
[7]   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及社会效应 [J].
郭正林 .
社会学研究, 2003, (03) :77-86
[8]   论农村发展中的公众参与 [J].
叶敬忠 ;
陆继霞 .
中国农村观察, 2002, (02) :52-60+81
[9]  
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菲利普·J.库珀(PhillipJ.Cooper)等著, 2006
[10]  
政治学基础[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浦劬主编,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