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从男耕女织到男工女耕:“农业女性化”产生的缘由——以生产社会化为分析视角
被引:20
作者
:
郝亚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河南大学地方政府与治理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郝亚光
[
1
,
2
]
机构
:
[1]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2]
河南大学地方政府与治理研究所
来源
:
社会主义研究
|
2012年
/ 02期
关键词
:
三农问题;
农业女性化;
社会化小农;
生产社会化;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D442.6 [妇女工作];
F3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
0302 ;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
当下中国"男工女耕"的现象日益凸显,除了农村妇女素质普遍低于男性、家庭拖累、结构障碍等影响因素外,还有农业生产社会化这一影响因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村落常常是小农的整个世界,在与世隔绝的"桃花园"里,过着靠与自然交换的生活。"男耕女织"生产生活模式是其家庭自然分工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分田到户之后,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为粮食单产的增加做出巨大贡献;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向非农产业,参与到社会大分工之中。当农村男性劳动力较女性在进城务工后,更容易找到工作,并且平均工资水平较女性高;当生产社会化能够保证家庭妇女顺利完成农业生产时,农村家庭内部进行的劳动力分工,自然倾向选择"男性外出务工、女性留守"的策略。"男工女耕"的模式逐渐代替"男耕女织",农业女性化的现象日渐显现、普遍。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8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论农业生产能力与农户生产能力提高的非均衡性——以社会化小农为分析视角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勇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林冠
.
江汉论坛,
2011,
(08)
:5
-8
[2]
生产社会化:农户的社会风险与政府服务
[J].
郝亚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郝亚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48
(01)
:8
-12
[3]
乡村转型、角色变迁与女性崛起——我国农村女性角色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
[J].
张凤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张凤华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4)
:7
-11
[4]
“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
[J].
徐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徐勇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3)
:2
-8
[5]
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
[J].
王黎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王黎芳
.
甘肃理论学刊,
2006,
(01)
:41
-46
[6]
留守女成因及其从业行为分析
[J].
张宏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张宏宏
.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6)
:59
-61
[7]
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
[J].
高小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妇联研究室
高小贤
.
社会学研究,
1994,
(02)
:83
-90
[8]
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再思考
[J].
李根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根蟠
.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3,
(01)
:1
-20
[9]
农业女性化:影响及前景.[N].金一虹;.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10]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M].李伯重著;.三联书店.2003,
←
1
2
→
共 12 条
[1]
论农业生产能力与农户生产能力提高的非均衡性——以社会化小农为分析视角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勇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林冠
.
江汉论坛,
2011,
(08)
:5
-8
[2]
生产社会化:农户的社会风险与政府服务
[J].
郝亚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郝亚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48
(01)
:8
-12
[3]
乡村转型、角色变迁与女性崛起——我国农村女性角色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
[J].
张凤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张凤华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4)
:7
-11
[4]
“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
[J].
徐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徐勇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3)
:2
-8
[5]
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
[J].
王黎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王黎芳
.
甘肃理论学刊,
2006,
(01)
:41
-46
[6]
留守女成因及其从业行为分析
[J].
张宏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张宏宏
.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6)
:59
-61
[7]
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
[J].
高小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妇联研究室
高小贤
.
社会学研究,
1994,
(02)
:83
-90
[8]
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再思考
[J].
李根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根蟠
.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3,
(01)
:1
-20
[9]
农业女性化:影响及前景.[N].金一虹;.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10]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M].李伯重著;.三联书店.2003,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