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米拉卡黑白仰鼻猴的栖息地变化

被引:8
作者
黄勇 [1 ,2 ]
权锐昌 [3 ]
任国鹏 [1 ]
肖文 [4 ]
朱建国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4] 大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科学院
关键词
黑白仰鼻猴; 西藏;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 人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分布在我国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横断山脉的一个狭小区域内(26°14′N-29°20′N,99°15′E-99°37′E),海拔分布范围2600(南部)-4200m(北部);目前大约有15群,约1700只。本文所研究的西藏米拉卡猴群分布在我国西藏藏族自治区芒康县的南部,数量约50只。基于野外调查和过去的报道,此地的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是猴群的适宜栖息地,而由于人口数量增加所导致的夏季牧场和农田面积不断扩增正在逐渐侵蚀着这里的暗针叶林。为了评估该猴群的栖息地现状、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我们通过野外调查工作,利用GIS和RS技术,分别解译了当地过去5年(1986-2006年)冬季的Landsat TM卫星影像,并对解译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该猴群栖息地的主要结果有:1)2006年暗针叶林面积是13600hmP2P,夏季牧场面积是4900hmP2P,农田面积是3300hmP2P;2)在过去20年(1986-2006年),暗针叶林面积减少了15.5%(2500hmP2P),牧场面积增加了58.1%(1800hmP2P),农田面积增加了17.8%(500hmP2P);3)暗针叶林的斑块数量增加了75.6%,平均斑块面积下降了51.8%(从1986年的15.3hmP2P到2006年的7.4hmP2P),最大斑块指数下降了54.7%;景观丰富度并没有变化,但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分别增加了4.0%;4)暗针叶林面积变化与当地的人口数量呈显著负相关(r=?1.000),而夏季牧场和农田面积分别和当地人口呈显著正相关(r=1.000)。表明黑白仰鼻猴米拉卡猴群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当地传统生产方式和人口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653 / 66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赵英时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
[2]  
景观生态学.[M].邬建国[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保护生物学基础.[M].[美][R.普里马克]RichardPrimack;季维智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  
保护生物学.[M].蒋志刚等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西藏植被.[M].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编写;.科学出版社.1988,
[6]   西藏芒康县滇金丝猴种群现状和生态学研究 [J].
杨士剑 ;
丁伟 ;
年波 ;
张峻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5, (02) :62-64
[7]   滇金丝猴地理分布、种群数量与相关生态学的研究 [J].
龙勇诚,钟泰,肖李 .
动物学研究, 1996, (04) :437-441
[8]   云南横断山区人口和农业统计量中的生态信息 [J].
赵其昆 .
生物多样性, 1996, (04) :33-37
[9]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的数量分布及食性调查 [J].
白寿昌 ;
邹淑荃 ;
林苏 ;
拖丁 ;
忠态 ;
王小红 .
动物学研究, 1988, (S1) :67-75
[10]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的分布和习性 [J].
李致祥 ;
马世来 ;
华承惠 ;
王应祥 .
动物学研究, 1981, (01)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