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高原肺水肿发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6
作者
罗德成,王仁鹏,罗刚,王仕军
机构
[1] 第三军医大学
关键词
低氧,高原肺水肿,肺血管外含水量,心钠素,硝苯啶,地塞米松;
D O I
10.13459/j.cnki.cjap.1994.03.005
中图分类号
R541.630.2 [];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本研究用Wistar大鼠在模拟海拔6000m高度停留48h,对实验性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1)大鼠肺血管外含水量明显增多;(2)肺泡隔增宽,肺泡隔内血管口径大小不一,有的扩张,有的狭窄甚至闭锁,硝酸镧示踪电镜术发现肺泡上皮、血管内皮和肺泡隔内有数量不等的镧颗粒;(3)硝苯啶或地塞米松均可使肺血管外含水量明显降低,二者联合作用效果更佳;(4)血浆内心钠素(ANP)含量明显增多,伴有体重和血液含水量明显减少。从而表明,低氧性肺动脉压升高和肺泡壁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在高原肺水肿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血浆ANP增加和伴随的血液浓缩是对抗血浆进一步外渗的因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209 / 21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犬50%Ⅲ度烧伤后早期脏器含水量的变化 [J].
何保斌 ;
杨宗城 ;
陈发明 ;
康绍禹 ;
傅琼芳 ;
魏巨菊 ;
王天乙 ;
刘志远 ;
黎鳌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1992, (02) :124-127
[2]   大、小白鼠在模拟6000米高原七天肺含水量变化 [J].
刘士群 ;
高京生 ;
李德勤 ;
裴震 ;
马丽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1984, (02) :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