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布格局低覆盖度油蒿群丛防风效果

被引:15
作者
杨红艳 [1 ]
戴晟懋 [2 ]
乐林 [3 ]
王林和 [4 ]
杨文斌 [3 ]
王晶莹 [3 ]
胡小龙 [3 ]
机构
[1] 内蒙古环境科学研究院
[2]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
[3] 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
[4] 内蒙古农业大学
关键词
油蒿群丛; 低盖度; 分布格局; 防风效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93.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以低覆盖度(约20%)油蒿群丛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点式自记风速仪,研究行带式配置和随机分布的防风效果。结果表明:1)行带式配置的油蒿群丛的防风效果大于同覆盖度的随机分布的油蒿群丛,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风效果;2)在灌丛与灌丛之间形成的类似"狭管"流场的局部,有局部提升风速的作用,导致群丛内局部风速大于对照风速,致使随机分布的油蒿群丛内流场结构复杂、变化多样,低覆盖度时,沙地处于半固定、半流动状态,稀疏群丛内同时存在风蚀和积沙现象;3)除去两个极值后,行带式配置的油蒿群丛内平均地表粗糙度是随机配置的4倍,平均摩阻速度是随机配置的1.3倍,说明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止风蚀、固定流沙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沙蒿、油蒿空间构件及固沙机制研究 [J].
詹科杰 ;
王继和 ;
马全林 ;
杨自辉 ;
刘虎俊 .
甘肃林业科技, 2005, (04) :1-4
[2]   高压电场对毛乌素沙地两种优势植物抗旱性的影响 [J].
那日 ;
杨生 ;
杨体强 ;
敖敦格日乐 .
水土保持通报, 2004, (06) :37-40
[3]   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边行水分利用特征与优化配置结构研究 [J].
杨文斌 ;
王晶莹 .
林业科学, 2004, (05) :3-9
[4]   赤峰示范区杨树“小老树”及其改造模式 [J].
兰登明 ;
王丽 ;
邓雄 ;
李志恒 ;
冯立岭 .
内蒙古林业科技, 1998, (S1) :26+29+31+27-28+30
[5]   “两行一带式”杨树丰产林的优势及效益分析 [J].
杨文斌 ;
潘宝柱 ;
阎德仁 ;
姚建成 ;
刘清泉 ;
阿腾格 ;
崔清涛 .
内蒙古林业科技, 1997, (03) :5-8+16
[6]   我国低产林地的初步研究 [J].
杨瑞珍,毕于运 .
中国林业, 1996, (03) :27-28
[7]   对甘肃民勤人工梭梭林衰亡原因的几点意见 [J].
刘家琼 ;
黄子琛 ;
鲁作民 ;
丁声怀 ;
王继和 .
中国沙漠, 1982, (02) :48-50
[8]  
Feng-Rui Li,Hua Zhang,Li-Ya Zhao,Yasuhito Shirato,Xian-Zhi Wang.Pedoecological effects of a sand-fixing poplar ( Populus simonii Carr.) forest in a desertified sandy land of Inner Mongolia, China[J].Plant and Soil,2003(2)
[9]   Wind Regimes Windward of a Shelterbelt Protecting Gravity Irrigated Crop Land from Moving Sand in the Gezira Scheme (Sudan) [J].
A. E. Mohammed ;
C. J. Stigter ;
H. S. Adam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999, 62 :221-231
[10]  
朱廷曜编著.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