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半湿润区坡面华北落叶松林冠层截留的时空变化及空间尺度效应

被引:14
作者
刘泽彬 [1 ]
王彦辉 [1 ]
田奥 [1 ]
刘宇 [2 ]
邓秀秀 [1 ]
王晓 [1 ]
王亚蕊 [1 ]
于澎涛 [1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2]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六盘山; 华北落叶松林; 坡面; 林冠截留; 时空变化; 尺度效应;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7.05.036
中图分类号
S715.2 [林冠截流和树干水流];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冠层截留是森林蒸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量描述一直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相关观测研究多是在固定样地的空间尺度上进行的。林冠截留量除在样地上受降水、气象条件和冠层结构及生长过程的动态影响外,还在坡面上受植被生长和冠层结构的坡位差异而有很大空间变化和尺度效应,需对此深入理解和精细刻画,从而为实现从样地观测结果上推到坡面的尺度转换并基于此准确评价森林水文影响来提供科学依据。在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选择一个水平坡长425.1m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坡面,并均匀划分为空间连续的16个样地。于2015年5—10月,测定了森林冠层结构(特别是叶面积指数,LAI)的坡位差异和动态变化,并同步观测了林外降雨和林内穿透雨及树干茎流,依此计算得到每次降雨事件的冠层截留量。以"离坡顶水平距离(水平坡长)"为尺度标量,分析林冠截留量沿坡面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存在沿坡变化和坡面空间尺度效应,且月份变化明显。在整个生长季,林冠截留量沿坡变化总体表现为随水平坡长增加先升高,在坡面中部达最大,之后逐渐降低,以每100m水平坡长的变化量表示的坡面尺度效应为+5.62mm/100m(坡段0~316.6m)和-2.37mm/100m(坡段316.6~425.1m);在5月,林冠截留量沿坡变化总体表现为随坡长增加而逐渐降低,坡面尺度效应为-0.26mm/100m(0~425.1m),在6—8月,林冠截留量沿坡变化总体趋势均和整个生长季相同,6月份坡面尺度效应为+1.28mm/100m(0~261.1m)和-1.78mm/100m(261.1~425.1m),7月为+0.92mm/100m(0~267.6m)和-0.88mm/100m(267.6~425.1m),8月份为+1.28mm/100m(0~211.2m)和-0.34mm/100m(211.2~425.1m);在9月、10月,林冠截留量沿坡变化表现为随坡长增加逐渐升高,坡面尺度效应分别为+2.38mm/100m和+0.81mm/100m(0~425.1m)。林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坡位差异及其季节变化是影响林冠截留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各月林冠截留率均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可基于不同坡位样地的叶面积指数与其坡面均值的关系、叶面积指数与林冠截留量的关系以及不同坡位样地的叶面积指数测定值,上推估计林冠截留的坡面均值。
引用
收藏
页码:231 / 23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黄土高原土石山区土壤密度的坡面变化——以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为例 [J].
张桐 ;
王彦辉 ;
王玉杰 ;
邓秀秀 .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04) :545-552
[2]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高和胸径的坡位差异与坡面尺度效应——以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为例 [J].
邓秀秀 ;
王云霓 ;
王彦辉 ;
王忠诚 ;
熊伟 ;
于澎涛 ;
张桐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 36 (05) :121-128
[3]   六盘山南坡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层LAI的坡面尺度效应 [J].
王云霓 ;
邓秀秀 ;
王彦辉 ;
曹恭祥 ;
于澎涛 ;
熊伟 ;
徐丽宏 .
生态学报, 2016, 36 (12) :3564-3571
[4]   坡长对黔西北地区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J].
郭新亚 ;
张兴奇 ;
顾礼彬 ;
杨光檄 ;
顾再柯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5, (02) :40-44
[5]   长三角地区毛竹林冠截留的影响因素 [J].
韩诚 ;
庄家尧 ;
张金池 ;
汪春林 ;
刘鑫 ;
顾哲衍 .
水土保持通报, 2014, 34 (03) :92-96
[6]   降雨特征及小气候对秦岭油松林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J].
陈书军 ;
陈存根 ;
曹田健 ;
侯琳 ;
李荣华 ;
张硕新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 (04) :513-521
[7]  
六盘山主要植被类型冠层截留特征[J]. 徐丽宏,时忠杰,王彦辉,熊伟,于澎涛. 应用生态学报. 2010(10)
[8]  
六盘山叠叠沟典型植被蒸散及水文要素的坡面尺度效应[D]. 李振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
[9]  
Spatial variability of canopy interception in a spruce forest of the semiarid mountain regions of China[J] . Zhi-Bin He,Jun-Jun Yang,Jun Du,Wen-Zhi Zhao,Hu Liu,Xue-Xiang Ch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 2014
[10]  
Canopy interception by a spruce forest in the upper reach of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J] . Huanhua Peng,Chuanyan Zhao,Zhaodong Feng,Zhonglin Xu,Chao Wang,Yang Zhao. Hydrol. Process. . 201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