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极格罗夫山地质特征——冈瓦纳最终缝合带的新证据

被引:37
作者
刘小汉
俞良军
赵越
刘晓春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东南极地盾; 格罗夫山; 泛非构造事件; 冈瓦纳古陆; 最终拼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格罗夫山主要出露高角闪-麻粒岩相深变质岩,包括长英质麻粒岩和花岗质片麻岩、镁铁质麻粒岩透镜体、紫苏花岗岩、后造山期的片麻状花岗岩、及造山期后细晶岩脉。岩石化学特征显示紫苏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和花岗岩属铝质A型深成岩系列,而长英质和镁铁质麻粒岩则来自岛弧、洋岛和洋中脊环境的表壳岩系列。测区以低角度面理构造为主,局部出现强剪切变形带。韧性变形可分为3个阶段:D1与前泛非期的构造事件有关,D2相应于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D3则可能反映泛非期造山作用后期的伸展作用.变质反应结构多显示为简单的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但镁铁质麻粒岩可鉴另出3个阶段:M1的温压条件为 800℃,9.3×105Pa;M2为800~8l0℃,6.4×105Pa;M3仅 650℃ 代表性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 U-Pb的离子探针分析显示峰期变质年龄集中于(529土14)Ma,花岗岩侵位年龄(534土 5)Ma,细晶岩脉年龄(501土 7)Ma,属于“泛非”期构造热事件.这些地质新证据显示在东南极内陆存在着一条从普里兹湾、格罗夫山到南查尔斯王子山的巨大“泛非”期造山带,应当是冈瓦纳最后拼合的缝合带.
引用
收藏
页码:457 / 46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东南极格罗夫山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J].
俞良军 ;
刘小汉 ;
方爱民 ;
琚宜太 ;
刘晓春 ;
赵越 .
岩石学报, 2002, (01) :91-99
[2]  
华北地台新元古代古地磁研究新成果及其古地理意义[J]. 张世红,李正祥,吴怀春,王鸿祯.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S1)
[3]   东南极普里兹湾Sφstrene岛麻粒岩变质年代及其与邻区的关系附视频 [J].
任留东 ;
刘小汉 .
南极研究, 1995, (03) :19-23
[4]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及其邻区的泛非热事件 [J].
赵越 ;
宋彪 ;
张宗清 ;
富云莲 ;
陈廷愚 ;
王彦斌 ;
任留东 ;
姚玉鹏 ;
李继亮 ;
刘小汉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3, (09) :1001-1008
[5]  
Grenville-age belts and associated older terrains in Australia and Antarctica .2 Clarke G L,Sun S S,White R W. AGSO J Aust Geol Geophys .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