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模式研究

被引:11
作者
薛军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格权; 非典型人格利益; 一般人格权; 法律原则; 人格保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在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问题上,不宜构造出一个潜在地包含所有类型的人格利益的一元人格权。这种模式忽视了人格利益的特性,损害法律适用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来自德国民法的一般人格权理论,无法与中国民法理论和制度衔接,并且自身也存在过度限制法律对非典型人格利益保护手段的缺陷,不值得借鉴。比较合适中国的做法是确立人格保护的法律原则,当存在人格法益保护漏洞的时候,诉诸这一原则来实现对非典型人格利益的保护。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我国《侵权责任法》对他人民事权益的保护 [J].
张民安 ;
林泰松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2 (03) :21-31
[4]   人的保护:中国民法典编撰的价值基础 [J].
薛军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4) :117-128+207
[5]   人格权的两种基本理论模式与中国的人格权立法 [J].
薛军 .
法商研究, 2004, (04) :63-75
[6]   人格权制度在中国民法典中的地位 [J].
王利明 .
法学研究, 2003, (02) :32-45
[7]  
侵权责任法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利明, 2010
[8]  
德国民法通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卡尔·拉伦茨(KarlLarenz)著, 200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重要草稿介绍[M]. 法律出版社 , 王胜明等编著, 2000
[10]  
德国民法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DieterMedicus)著,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