秆野螟属部分种的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统学(鳞翅目:草螟科)

被引:14
作者
杨瑞生 [1 ]
王振营 [2 ]
何康来 [2 ]
白树雄 [2 ]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秆野螟属; mtDNA-COⅡ; 分子系统学; 系统分化; 分子系统树;
D O I
10.16380/j.kcxb.2008.02.005
中图分类号
Q96 [昆虫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利用mtDNA-COⅡ基因序列,研究了中国分布秆野螟属Ostrinia 8种螟虫的分子系统学和系统分化。结果表明:秆野螟属昆虫COⅡ基因序列全长682bp,共编码227个氨基酸,8种昆虫12个样品中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2%,氨基酸突变率为2.2%。同种内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小于种间距离,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044之间,种间遗传距离在0.0015~0.063之间。基因变异转换数(Ts)明显高于颠换数(Tv)。分别采用UPGMA法、NJ法和MP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种间进化关系基本一致:秆野螟属8种昆虫明显分为2个大群,虎杖螟O.latipennis与其他7种亲缘关系最远,单独形成一个群;在另外1个大群中又分为3个亚群,亚洲玉米螟O.furnacalis不同地理种群首先聚在一起形成1个亚群,酒花螟O.kurentzovi与麻螟O.narynensis亲缘关系最近,聚在一起形成的分支又与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苍耳螟O.orientalis和豆秆野螟O.scapulalis聚在一起形成1个亚群,刺菜螟O.zealis在该大群内与其他种亲缘关系最远,单独形成1个亚群。
引用
收藏
页码:182 / 18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秆野螟属(Ostrinia)系统进化与分类研究进展 [J].
杨瑞生 ;
王振营 ;
何康来 .
植物保护, 2007, (02) :20-26
[2]   COⅡ基因在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J].
卜云 ;
郑哲民 .
昆虫知识, 2005, (01) :18-22
[3]   赤眼蜂分子鉴定技术研究 [J].
李正西 ;
沈佐锐 .
昆虫学报, 2002, (05) :559-566
[4]   秆野螟属(Ostrinia)中国已知种的识别 [J].
李伟华 ;
高芬 .
植物保护, 1996, (04) :40+42-40+42
[5]   秆野螟属(Ostrinia)五种近缘种的同工酶及其在分类上的应用研究 [J].
姜仲雪,孟祥锋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 (01) :1-7
[6]   亚洲玉米螟—近缘种云南新记录 [J].
卢美榕 ;
杨本立 ;
罗佑珍 ;
杨静全 ;
孙跃先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 (01) :43-45
[7]   克什米尔玉米螟——中国新记录 [J].
李文德 ;
唐德智 .
昆虫分类学报, 1985, (01) :24-24
[8]   不同分类性状在确定我国玉米螟种类中的作用 [J].
李伟华 ;
高芬 .
植物保护, 1985, (01) :28-27
[9]   我国玉米螟及其已知近缘种的识别 [J].
李伟华 ;
高芬 ;
不详 .
植物保护 , 1983, (06) :14-15
[10]   新疆玉米螟及其近缘种调查 [J].
李伟华 ;
刘宝兰 ;
高芬 .
植物保护, 1982, (06)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