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献少论肝阳虚原因之我见

被引:23
作者
李如辉
卢良威
机构
[1]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杭州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 肝阳虚; 发生学方法;
D O I
10.16294/j.cnki.1007-659x.2001.04.002
中图分类号
R228 [中医病理];
学科分类号
100501 ;
摘要
历代文献少论肝阳虚的原因 ,除了肝脏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的肝阳虚较之肝阴虚确属少见外 ,最深刻的原因在于以脾阳、肾阳概言肝阳
引用
收藏
页码:245 / 246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浅论肝阳虚证 [J].
杨波 .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7, (01) :14-15
[2]   再论肝肾阳同源 [J].
刘仕瑛 .
黑龙江中医药, 1988, (05) :9-10
[3]   浅谈肝阳虚 [J].
陈士洲 .
山东中医杂志, 1988, (04) :6-7
[4]   乙癸同源再论 [J].
何裕民 .
吉林中医药, 1986, (05) :3-4
[5]   肝属于下焦,还是中焦? [J].
李其忠 .
上海中医药杂志 , 1985, (10) :40-42
[6]   肝气虚证治探要 [J].
喻自成 .
陕西中医, 1984, (06) :1-3
[7]   对于肝气虚、肝阳虚的几点认识 [J].
金介立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2, (04) :61-64
[8]   肝气虚证的探讨 [J].
潘文奎 ;
刘永年 ;
傅宗翰 .
江苏中医杂志, 1982, (01) :3-6
[9]  
章真如医学十论[M]. - 武汉出版社 , 章真如著,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