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不仅具有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功能,对于经营货币资产的银行也有资源再配置的作用。1937—1949年通货膨胀,不仅使中国的存款日益向国家银行集中;更使一流商业银行的存放款能力大幅度萎缩,如果以黄金来衡量,存款实值降至不足战前2%甚至1%以下;放款能力更低于1%;存款日益活性化,资金运用捉襟见肘,金融中介、配置资源功能尽失,商业银行沦为"工商业的总账房"。为了使银行资产不被通货膨胀所无情吞噬,很多商业银行被迫转向保值经营,抗战时期保值经营的主要方式是买卖外汇、投资房地产和创办附属企业;战后保值经营范围更广,既有一定时期政策允许的黄金、外汇、股票、外国债券等买卖,也有打政策擦边球的各类投资兼投机活动。12年通货膨胀,使商业银行对中国近代金融、经济的影响力日趋式微,最后至无足轻重的地步,这是时代之不幸,也是中国金融业之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