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治理成本及效益分析——以米脂县高西沟流域为例

被引:12
作者
景可 [1 ]
焦菊英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治理措施配置模式; 治理成本; 治理效益; 高西沟;
D O I
10.16843/j.sswc.2009.04.004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通过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典型——陕北米脂县高西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置模式、治理成本和治理效益分析,认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置模式应由治理目标所决定,不同治理目标指导下的治理模式将产生不同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针对水土保持效益的多重性、连动性、交叉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提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原则;依据该原则,估算以粮食自给为目标的治理模式,其投入治理成本是65.70万元/km2,5~6年内可收回成本;此时治理流域基本达到泥不下坡,水不出沟,林草覆盖率达到40%50%,粮食自给,年经济收入3 000元/人左右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治理区虽全面治理达标,但经济收益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纯依靠水土保持难以达到全面小康,这是值得有关部门应深思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5+43 +4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探讨 [J].
杨子峰 ;
于兴修 ;
马骞 .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06) :175-177+181
[2]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社会效益评价——以定西地区为例 [J].
王刚 ;
李小曼 ;
李锐 .
经济地理, 2006, (04) :673-676
[3]   干旱半干旱地域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J].
周维博 ;
李佩成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3) :288-293
[4]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J].
康玲玲 ;
王云璋 ;
王霞 .
土壤与环境, 2002, (03) :274-278
[5]   黄土高原林草建设的经验教训与前景 [J].
景可 ;
申元村 .
科技导报, 2002, (04) :54-56
[6]   水土保持林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J].
沈慧 ;
姜凤岐 .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04) :109-113
[7]   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李智广 ;
李锐 ;
杨勤科 ;
赵永安 .
水土保持通报, 1998, (S1) :71-75
[8]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J].
王礼先 .
人民黄河, 1987, (04) :50-52
[9]  
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及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分析研究[M]. 黄河水利出版社 , 田杏芳等, 2008
[10]  
中国土壤侵蚀与环境[M]. 科学出版社 , 景可,王万忠,郑粉莉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