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N-γ、IL-6水平变化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

被引:3
作者
刘兴祥 [1 ]
陈勇 [1 ]
李晶 [1 ]
姜玉章 [2 ]
刘成元 [3 ]
机构
[1] 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
[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阴第一人民医院
[3] 徐州医学院
关键词
细胞因子; 拉米夫定; 慢性乙型肝炎; 病毒载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12.62 [];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拉米夫定治疗前后的CHB患者HBV DNA和PBMC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分泌IFN-γ和IL-6的水平。结果CHB患者治疗前PBMC分泌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分泌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拉米夫定治疗后HBV高、中载量组分泌IFN-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分别为P<0.01和P<0.05),分泌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分别为P<0.01和P<0.05),治疗后中、低载量组分泌IFN-γ水平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低载量组分泌IL-6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INF-γ水平变化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89,P<0.001),IL-6水平变化与HBV DNA载量和ALT呈正相关(分别为r=0.92,P<0.001;r=0.74,P<0.001)。结论CHB患者PBMC分泌IFNγ-、IL-6水平可作为判断拉米夫定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373 / 37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1、2型因子的表达 [J].
姜荣龙 ;
卢桥生 ;
骆抗先 ;
富宁 .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0, (01) :25-27
[2]   TH1、TH2细胞的分类、分化、功能和在某些疾病中的意义 [J].
洪建 .
上海免疫学杂志, 1994, (04) :242-244+208
[3]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J]. 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1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