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和轮作方式下作物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19
作者
姜桂英 [1 ]
黄绍敏 [2 ]
郭斗斗 [2 ]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潮土; 土壤酶; 轮作方式; 生育时期;
D O I
10.16445/j.cnki.1000-2340.2009.03.006
中图分类号
S154.2 [土壤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免耕(5 cm)、旋耕(15 cm)、浅耕(22 cm)、深耕(32 cm)4种耕作方式以及在免耕基础上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小麦-花生3种不同轮作方式对河南省褐潮土区作物主要生育时期土壤硝酸还原酶、脲酶、碱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作物主要生育时期内,不同耕作方式和轮作方式下的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与作物的生长及需肥规律基本一致;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较大,免耕的酶活性最高;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在小麦生长前期不明显,在小麦灌浆期脲酶活性依次为:免耕>旋耕>浅耕>深耕;对磷酸酶活性影响不明显.不同作物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不同,小麦-玉米的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较花生和大豆高,而3种磷酸酶在小麦-花生处理中更活跃.
引用
收藏
页码:335 / 34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肥料氮的硝化—反硝化作用研究.[D].邹国元.中国农业大学.2001, 11
[2]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杨招弟 ;
蔡立群 ;
张仁陟 ;
李爱宗 .
土壤通报, 2008, (03) :514-517
[3]   长期施肥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曾玲玲 ;
张兴梅 ;
洪音 ;
刘德福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8, (02) :27-30+60
[4]   玉米-小麦轮作系统中氮肥反硝化损失与N2O排放量 [J].
丁洪 ;
蔡贵信 ;
王跃思 ;
陈德立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5) :557-560
[5]   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J].
樊军 ;
郝明德 .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01) :85-87
[6]   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 [J].
宋日 ;
吴春胜 ;
牟金明 ;
姜岩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2) :13-16
[7]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吴金水[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06,
[8]  
植物营养学.[M].胡霭堂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9]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关松荫 编著.农业出版社.1986,
[10]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its controls [J].
Zhang Jiang-shan ;
Guo Jian-fen ;
Chen Guang-shui ;
Qian Wei .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5, 16 (4) :32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