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

被引:89
作者
宿白
机构
[1] 北京大学考古系
关键词
菩萨; 思惟; 千佛洞; 仆提萨垛; 沮渠蒙逊; 炳灵寺; 禅定坐; 石塔; 文殊山; 北凉; 五胡十六国时代; 遗迹; 凉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佛教艺术从新疆向东传播,首及河西地区。河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晋以来在武威,即凉州。西晋译经大师竺法护往来河西、长安、洛阳间,东晋中原地区的名僧道安(314—385年)谓其译经"寝逸凉土"。"凉州自张轨以来,世信佛教"。四世纪中期,邺都有凉州博学沙门"。其时张氏在凉州东苑置铜像。373年,前凉统治者张天锡延揽月支人、龟兹人组织凉州译场,并亲自参加译经工作。374年,道安在襄阳撰《综理众经目录》时,其《凉土异经
引用
收藏
页码:435 / 44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北魏石窟与禅 [J].
刘慧达 .
考古学报, 1978, (03) :337-352+406
[2]   马蹄寺、文殊山、昌马诸石窟调查简报 [J].
董玉祥 ;
岳邦湖 .
文物, 1965, (03) :13-30
[3]   酒泉文殊山的石窟寺院遗迹 [J].
史岩 .
文物参考资料, 1956, (07) :53-59
[4]  
高僧传 .2 .
[5]  
祐录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