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三江地区造山演化过程及成矿时空分布

被引:25
作者
骆耀南
俞如龙
机构
[1]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2]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四川成都
[3] 四川成都
关键词
多岛海造山; 陆内俯冲造山; 陆内转换造山; 成矿时空分布;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1.03.023
中图分类号
P611 [矿床成因];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三江地区单凭“一次造山”是难以圆满解释的。本文试以“多次造山”和“多期成矿”的思路作出合理说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多岛海造山阶段 ,羌塘弧、江达弧和临沧弧应为前锋弧 ,其后由一系列弧后盆地和岛弧或残余弧 (或微大陆 )组成。中生代中 -晚期为陆内俯冲造山阶段 ,推测金沙江带、哀牢山带和龙门山锦屏山带为俯冲主边界 ,从而形成本区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带 ,控制相应矿产的分布特征。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阶段 ,造成特征的构造 -岩浆 -成矿带 ,具有生成大型或超大型矿床的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53 / 159
页数:7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