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被引:2
作者
机构
[1] 河北省植保土肥研究所虫害研究室
关键词
四代棉铃虫; 第二代; 卵量; 虫量; 辛硫磷; 倍氰松; 棉田; 棉花长势; 发生规律; 河北省;
D O I
10.16380/j.kcxb.1974.03.005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几年来,我省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积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以间作套种为主要内容的种植革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棉产量迅速增加。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害虫的发生也有明显变化,有的受到抑制,有的则发生严重。棉铃虫是属于发生严重的一类,是当前棉花增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解放初期,我省棉铃虫主要集中在局部丰产棉田,自1957年以后,发生面积逐渐扩大,虫量增加,为害日趋严重。据成安县15年资料记载:1953年棉铃虫发生面积仅占植棉面积的0.26%,1958年扩大到57.1%,1970年以后基本扩大到全部棉田。1958年第二代棉田百株卵量仅21粒,百株幼虫4头,1973年百株卵量增加到278粒,严重地块达千粒以上,百株幼虫增加到118头,比1958年分别增加了13.2倍和29.5倍。同时,麦类、豆
引用
收藏
页码:281 / 289
页数:9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