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表面蜡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45
作者
王美芳 [1 ,2 ]
陈巨莲 [1 ]
原国辉 [3 ]
雷振生 [2 ]
吴政卿 [2 ]
赵献林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河南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
[3]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关键词
表面蜡质; 植食性昆虫; 植物保护;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9.03.058
中图分类号
S433 [植物虫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90402 ;
摘要
植物表面蜡质的最初角色是防止植株体内水分的散失和外界水分的进入,其分布的部位、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复杂性与复杂的生态角色相对应。植物表面蜡质的物理化学特性能够抵抗各种各样生物与非生物侵害,这些侵害包括真菌病害、植食性昆虫、太阳射线、冻结温度等。植物表面蜡质还是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捕食者和寄生者相互作用的竞技场,其特有的化学成分和形态学特征赋予它特有的生态机能,这些机能之一便是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植物表面蜡质的物理结构和数量能够影响植食性昆虫的附着和移动。表面蜡质可通过影响天敌对植食性害虫的捕食,从而间接影响植食性害虫的行为。表面蜡质提取物和单一的蜡质成分能够刺激或者抑制植食性昆虫产卵、活动和取食。烷烃、蜡酯、游离脂肪醇和酸等脂肪族化合物是表面蜡质的主要成分,在植食性昆虫选择寄主植物中,长链脂肪族化合物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芳香族化合物也影响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植食性昆虫较少在光滑蜡质少表现型的作物上取食,在光滑蜡质少表现型的作物上,表面蜡质的数量少,化学组分和形态学特征也不同。研究光滑蜡质少作物抗虫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助于阐明植物表面蜡质在植物与昆虫之间所起的作用。表面蜡质的理化特性能够改变害虫与寄主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农业影响,已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引用
收藏
页码:1155 / 116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新疆棉花主栽品种的抗蚜性及其机制研究 [J].
芦屹 ;
王佩玲 ;
刘冰 ;
张金 ;
周子扬 .
棉花学报, 2009, 21 (01) :57-63
[2]   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抗性的物理及生化机制 [J].
王亓翔 ;
许路 ;
吴进才 .
昆虫学报, 2008, 51 (12) :1265-1270
[3]   小麦叶片表面蜡质及其与品种抗蚜性的关系 [J].
王美芳 ;
陈巨莲 ;
程登发 ;
原国辉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 (03) :341-346
[4]   野生大豆叶片形态结构与抗病毒病关系的研究 [J].
史凤玉 ;
朱英波 ;
李海潮 ;
李桂兰 ;
乔亚科 ;
杨晴 .
大豆科学, 2008, (01) :52-55+60
[5]   北方春小麦抗蚜水平与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J].
李昌盛 ;
尚勋武 ;
师桂英 ;
孙多鑫 ;
袁俊秀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6) :80-83
[6]   植物角质层蜡质合成与调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胡晓敏 ;
张志飞 ;
饶力群 ;
黄卫 .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 (04) :377-380
[7]   不同小麦品种(系)叶片表面蜡质对两种麦蚜取食的影响 [J].
刘勇 ;
陈巨莲 ;
程登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8) :1785-1788
[8]   植物表皮蜡质与抗旱及其分子生物学 [J].
李魏强 ;
张正斌 ;
李景娟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6, (05) :505-512
[9]   植物角质层蜡质基因的研究进展 [J].
向建华 ;
陈信波 ;
周小云 .
生物技术通讯, 2005, (02) :224-227
[10]  
A comparis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epicuticular wax from red raspberry ( Rubus idaeus L.) and hawthorn ( Crataegus monogyna Jacq.) flowers[J] . D.Wynne Griffiths,Graeme W Robertson,Tom Shepherd,A.Nicholas E Birch,Stuart C Gordon,J.A.Trefor Woodford.Phytochemistry . 200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