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被引:29
作者
张前进 [1 ]
王振华 [1 ]
张新 [1 ]
王俊璞 [2 ]
机构
[1]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 商丘市睢阳区种子公司
基金
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玉米; 种质; 创新; 利用;
D O I
10.15933/j.cnki.1004-3268.2006.04.007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我国玉米育种实践为例,阐述了当今玉米种质创新与利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了实现种质创新和利用的可能途径与方法。提出玉米育种应注重中长期育种目标的制定,充分利用地方种质、外来资源、野生近缘种等,选用合理的群体改良方法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手段进行玉米种质的创新与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贵州山区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与改良探讨 [J].
彭忠华 ;
周国富 ;
戴保威 ;
顾金春 .
种子, 2004, (01) :38-40
[2]   玉米优异地方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 [J].
李凤艳 ;
张兴华 ;
张仁和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3, (03) :225-227
[3]   玉米野生近缘种类玉米的研究和利用 [J].
李冬郁 ;
郭乐群 ;
张忠 ;
梁英彩 ;
谷明光 .
玉米科学, 2001, (02) :11-13
[4]   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Zea Diploperennis)是有价值的新种质资源 [J].
郭乐群 ;
张忠 ;
谷明光 .
玉米科学, 2000, (04) :12-14
[5]   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 [J].
番兴明 ;
谭静 ;
杨峻芸 ;
不详 .
西南农业学报 , 2000, (01) :107-111
[6]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研究与利用 [J].
胡学安 ;
吴凤兰 ;
魏良明 ;
赵博 .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 1999, (03) :5-10
[7]   我国玉米杂交种种质利用现状与利弊 [J].
江鲁华 ;
高祥扩 .
云南农业科技, 1999, (02) :17-19
[8]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 [J].
王懿波 ;
王振华 ;
王永普 ;
张新 ;
陆利行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04) :17-25
[9]   玉米(Zea mays L.)×大刍草(Zea diploperennis L.)远缘杂交选育玉米自交系的研究 [J].
周洪生 ;
邓迎海 ;
李竞雄 .
作物学报, 1997, (03) :333-337
[10]   野生类玉米种质导入栽培玉米的研究进展 [J].
赵晓俊,李德森,张玉玲 .
作物杂志, 1996, (06)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