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褐稻虱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

被引:16
作者
钟平生
梁广文
曾玲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
[2] 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 广东 广州 惠州学院生物系
[3] 广东 惠州
[4] 广东 广州
[5] 广东 广州
关键词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 次生化合物; 控制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nterference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IIPC),研究了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的2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1 gDW·100 mL-1)中,大多数对褐稻虱种群有明显的产卵忌避作用和综合干扰控制作用。其中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etr.et Widd)、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飞机草(Chromlaena odorata)3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产卵忌避率达90%以上;薇苷菊(Mikania micrantha H.B)、飞机草、苍耳等14种植物乙醇抽提物1 gDW·100 mL-1对褐稻虱的综合IIPC小于0.1,表明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效果达90%以上;同时部分植物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如薇苷菊、马樱丹(Lantana camara L.)等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1-2龄若虫的IIPC达到0.32-0.45,薇苷菊、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lyla S.T.Blakely)、飞机草对3-5龄若虫的IIPC分别为0.40-0.50,即对褐稻虱1-2、3-5龄若虫分别具有55%-68%和50%-60%的毒杀效果。这些植物乙醇提取物可作为组建水稻植物保护剂的成分。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我国褐飞虱的若干研究进展 [J].
黄水金 ;
黄荣华 .
江西农业学报, 2001, (04) :43-50
[2]   植物保护剂防治害虫效果的评价方法 [J].
庞雄飞 ;
张茂新 ;
侯有明 ;
焦懿 ;
岑依静 .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01) :109-111
[3]   楝科植物叶抽提物对中华稻蝗的活性研究 [J].
李晓东 ;
赵善欢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04) :50-54
[4]   稻株拒食活性成分提取方法的改进及提取物对白背飞虱的拒食作用 [J].
刘光杰,贺水济,马巨法,邱德文 .
科技通报, 1996, (02) :114-117
[5]   楝科植物对几种害虫的拒食和忌避作用 [J].
张兴 ;
赵善欢 .
华南农学院学报, 1983, (03)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