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向变形控制下的灰岩破坏规律及其峰后本构关系

被引:12
作者
王东 [1 ,2 ]
王丁 [1 ,2 ]
韩小刚 [1 ,2 ]
周晓明 [1 ,2 ]
机构
[1]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关键词
侧向变形; 峰后特性; 泡水; 围压; 循环加载;
D O I
10.13225/j.cnki.jccs.2010.12.030
中图分类号
TU452 [岩体力学性质及应力理论分析];
学科分类号
0801 ; 080104 ; 0815 ;
摘要
根据不同含水状态(干燥和泡水饱和)和不同围压条件下的灰岩岩样的三轴压缩全程试验和峰后加卸载循环试验,分析干燥和饱水状态灰岩的变形破坏规律、围压对灰岩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及破裂面角度的影响,研究灰岩峰前、峰后强度与变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灰岩的破坏方式不仅和围压水平有关,而且和岩石的含水状态相关;灰岩的残余强度与峰值强度相比很小,且随峰后加卸载循环次数的增加继续衰减;该类灰岩在低围压下产生拉剪组合破坏,导致其破裂角度较Coulomb准则预测值偏大,在高围压下发生完全剪切破坏,破裂角度与Coulomb准则计算结果吻合;岩石轴向应力在峰值前是由其轴向应变决定的,峰后则由侧向变形控制,随侧向变形的增加逐渐衰减至残余强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灰岩峰后本构模型,给出了分段的岩石应力-应变关系函数。利用该模型对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引用
收藏
页码:2022 / 202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 [J].
何满潮 ;
谢和平 ;
彭苏萍 ;
姜耀东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16) :2803-2813
[2]   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参数反演 [J].
刘齐建 ;
杨林德 ;
曹文贵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04) :616-621
[3]   基于断裂力学与损伤力学的岩石强度理论研究进展 [J].
谢和平 ;
彭瑞东 ;
周宏伟 ;
鞠杨 .
自然科学进展, 2004, (10) :7-13
[4]   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的研究 [J].
徐卫亚 ;
韦立德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 (06) :787-791
[5]   岩样三轴压缩的破坏形式和Coulomb强度准则 [J].
尤明庆 .
地质力学学报, 2002, (02) :179-185
[6]   20年来采场围岩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回顾 [J].
钱鸣高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0, (01) :1-4
[7]   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之研究 [J].
曹文贵 ;
方祖烈 ;
唐学军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8, (06) :628-633
[8]  
非线性岩石力学的新进展——深部岩体力学的若干关键问题.[A].钱七虎;.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2004,
[9]  
损伤理论及其应用.[M].余天庆;钱济成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
[10]  
岩石破裂过程中的灾变.[M].唐春安著;.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