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叉路与浮桥:“冷战”初期的中国电影

被引:3
作者
龚艳 [1 ]
王志敏 [2 ]
机构
[1]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2] 北京电影学院
关键词
好莱坞影片; 香港; 苏联电影; 中国电影; 银幕; 放映幕; 左派电影; 商业电影; 电影业; 艺术事业; 丹娘; 意识形态; 浮桥; 分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J909.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体制上的变革直接导致电影制片、发行行业的转向,曾经的好莱坞与私营电影厂垄断的国内银幕被"工农兵"电影取代,而另一方面,香港左派电影的出现,作为"冷战"铁幕下的通道,宛如一座浮桥连接中国与世界,并将上海电影的血脉保留下来。本文讨论好莱坞电影在"冷战"初期对中国电影创作的影响以及此后苏联电影对国营制片的影响和香港左派电影如何成为国产电影体制的补充。本文以好莱坞电影、苏联电影、香港左派电影作为考察"冷战"初期中国电影形态变化的切入点。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