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曙光地区延长组低丰度油藏成藏机理

被引:12
作者
周文 [1 ]
苏复义 [2 ]
戴建文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不详
关键词
运移泄流面; 成藏概念模式; 低丰度油藏; 延长组; 曙光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理论对曙光地区延长组特低丰度油藏的油气运移机理进行了分析,主力烃源岩延长组长7段在燕山中、晚期(白垩纪)大量生烃排烃,长6、长8砂体成为油气运移的疏导层。在油气的运移过程中,由于物性的差异、岩性变化形成局部遮挡,使得少量石油"残留"下来,从而形成"石油运移泄流区内的低丰度油藏"的成藏机理。该类油藏是鄂尔多斯盆地,甚至国内其他大型盆地应该重视的主要油藏类型之一,也应该是今后研究的主体和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330 / 336+349 +34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影响因素 [J].
周文 ;
刘飞 ;
戴建文 ;
储昭奎 ;
林家善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 (02) :5-8+111
[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J].
丁晓琪 ;
张哨楠 ;
周文 ;
邓礼正 ;
李秀华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4) :491-496
[3]   构造体制转换与成藏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J].
高帮飞 ;
邓军 ;
王庆飞 ;
徐浩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3) :9-11+15+111
[4]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古油藏的确定及其意义 [J].
宁宁 ;
陈孟晋 ;
孙粉锦 ;
许化政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2) :280-286
[5]   中国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J].
邹才能 ;
陶士振 ;
谷志东 .
地质学报, 2006, (11) :1739-1751
[6]   成藏要素的时空结构与油气富集——兼论近源富集成藏 [J].
周兴熙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6) :711-716
[7]   陕甘宁盆地西峰油田主要产层储油砂体沉积微相组合及特征 [J].
刘自亮 ;
王多云 ;
王峰 ;
李树同 ;
王志坤 ;
秦红 .
沉积学报, 2005, (02) :248-254
[8]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成藏动力学系统分析 [J].
张克银 .
地质力学学报, 2005, (01) :25-32
[9]   成藏理论研究中的系统论——从“含油气系统”谈起 [J].
宋国奇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2) :111-115
[10]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三叠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及勘探前景 [J].
温爱琴 ;
范久霄 .
河南石油, 2003, (02) :1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