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14
作者
周顺武 [1 ]
杨双艳 [1 ]
张人禾 [2 ]
马振锋 [3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四川省气候中心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一对流层顶; 第二对流层顶; 高度; 季节变化;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10.03.007
中图分类号
P465 [高空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近30 a(1979—2008年)的对流层顶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上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出现的频率及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全年均可观测到第二对流层顶,其中在暖季(6—10月)第二对流层顶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在其余月份则以复合对流层顶为主;(2)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在季节变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在春秋(夏冬)季偏高(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春夏(秋冬)季偏高(低),即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的年变化曲线呈双(单)峰型;(3)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除秋季存在准3.6 a(6 a)的周期变化外,其余季节均具有4.5~6 a(2~4 a)的振荡周期;(4)近30 a来高原第一(二)对流层顶主要表现出下降(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冬、春季存在着明显的上升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307 / 31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大气科学.[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科学出版社.1994,
[2]  
高空气候学.[M].邹进上等编著;.气象出版社.1990,
[3]  
对流层顶气候学.[M].(苏)马霍韦尔(Маховер;З.М.)著;张贵银;廖寿发译;.气象出版社.1988,
[4]  
气象资料的整理和统计方法.[M].王树廷等 编.气象出版社.1984,
[5]  
青藏高原气象学.[M].叶笃正等著;.科学出版社.1979,
[6]  
青藏高原大气臭氧与对流层顶的关系.[D].李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05
[7]  
北半球夏季对流层顶变动的现象及机制研究.[D].朱保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 04
[8]   辽宁地区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分析 [J].
李辑 ;
蔡福 ;
明惠青 ;
谷秀杰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 25 (02) :9-15
[9]   对流层顶气候变化证据探测 [J].
曾晓梅 .
气象科技, 2008, (04) :473-473
[10]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对流层顶高度演变特征的研究 [J].
吴涧 ;
杨茜 ;
符淙斌 ;
王卫国 ;
吴佳 ;
许彦艳 .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6) :59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