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处理共识意见(一)

被引:117
作者
欧阳钦 [1 ]
Rakesh Tandon [2 ]
KL Goh [3 ]
潘国宗 [4 ]
KM Fock [5 ]
Claudio Fiocchi [6 ]
SK Lam [7 ]
萧树东 [8 ]
张虎
梁红亮
王玉芳
机构
[1] 中国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
[2] 印度新德里肝肾和消化系疾病Pushpawati
关键词
结肠炎; CD; 亚洲; 鉴别诊断; 结肠疾病; IBD; 炎症性肠病; UC; 西方国家; 结核病; 肠结核; 共识意见; 结肠镜检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74 [肠疾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虽然目前亚太地区尚无炎症性肠病(IBD)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但一系列研究显示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呈滞后现象,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仍较克罗恩病(CD)高。除地域差异外,在一些多民族国家中,IBD尚可见种族差异。亚太地区IBD的遗传背景有异于西方国家,如据报道该地区CD患者未检出NOD2/CARD15变异。一般而言,该地区IBD患者的临床过程似不如西方国家严重。亚太地区IBD的诊断存在一些特殊问题。如缺乏IBD诊断金标准,存在多种小肠结肠炎,与IBD临床表现相似,使鉴别诊断特别困难。迄今为止,亚太地区IBD的诊断标准多采用西方国家的诊断标准。诊断必须逐步排除非IBD的小肠结肠炎,确诊应有典型的组织学表现,某些患者需借助随访和诊断性治疗才能确诊。进一步研究IBD发病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更好的诊断标记物。亚太地区IBD的治疗亦存在特殊问题。由于诊断困难,IBD患者常未能及时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但该地区仍广泛采用药物治疗方案。结合西方指南和本地经验可制定类似的处理原则,以利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提倡逐级使用基于病变范围、活动性和严重度的阶梯式治疗方案,对不同病例采用综合性、个体化的方法。随着对IBD发病机制和亚太地区IBD独特性的深入理解,合理、实用的药物治疗指南和应用生物制剂治疗将改善该地区IBD的治疗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233 / 23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 [1] CLINICAL COURSE AND LONG-TERM PROGNOSIS OF CROHNS-DISEASE IN JAPAN
    OKADA, M
    SAKURAI, T
    YAO, T
    IIDA, M
    OKABE, N
    MAEDA, K
    MATSUI, T
    FUCHIGAMI, T
    YOSHINAGA, K
    MAMURA, K
    [J].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994, 29 (04) : 406 - 414
  • [2] TRENDS IN INCIDENCE RATES OF ULCERATIVE-COLITIS AND CROHNS-DISEASE
    CALKINS, BM
    LILIENFELD, AM
    GARLAND, CF
    MENDELOFF, AI
    [J].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1984, 29 (10) : 913 - 920
  • [3] The colitis of Behcet’s syndrome. Lee R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 .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