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为什么成为农地产权的主体——基于产权理论的历史考察

被引:5
作者
钟文晶
罗必良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农户; 产权主体; 农地制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3 [土地法]; F321.1 [土地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107 ; 120405 ; 1204 ;
摘要
在中国,农户在农地产权中的主体地位,不仅具有历史必然性,而且具有现实合理性。本文从社会演化、法律规制、心理建构与农业特性四个维度,分析农户产权主体地位的生成机理、发生机制与制度效率。文章强调,深化农户产权主体地位的认识,对于农地制度变革与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 / 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On aggression. Lorenz K. . 2002
[2]  
Employee ownership: a conceptual model of Process and effects. Pierce,Rubenfeld,Morga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1991
[3]  
私人财产权利体系的发展[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赵文洪著, 199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 2001
[5]  
中国家族法原理[M]. 法律出版社 , (日)滋贺秀三著, 2003
[6]  
江村经济[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著, 2007
[7]   个体小农家庭经营方式的历史演变 [J].
龙登高 .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 (02) :63-68+74
[8]   农业性质、制度含义及其经济组织形式 [J].
罗必良 .
中国农村观察, 1999, (05) :10-18
[9]   私有制与所有权?——古代中国土地权利状态的法理分析 [J].
邓建鹏 .
中外法学, 2005, (02) :181-202
[10]  
"The Missing Metaphor:Applying Western Legal Scholarship to the Study of Contract and Proper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Ocko,Jonathan. Contract and Proper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