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3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4
作者
肖颖秀
张俏忻
庄伟端
刘潇强
黄文盛
机构
[1]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集的脑梗死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清IL-17及IL-23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是否检出斑块,分为颈动脉硬化组(86例)与非颈动脉硬化组(39例)。颈动脉硬化的患者按其斑块性质进行分组,可分为软斑块组(35例)、硬斑块组(21例)、混合性斑块组(30例);颈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采用半定量法,按严重程度分组,分为I级(29例)、Ⅱ级(43例)、Ⅲ级(14例)。结果颈动脉硬化组与非颈动脉硬化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17:(31.42±8.73)μg/L与(22.81±6.52)μg/L,t=5.15,P<0.01;IL-23:(21.79±9.34)μg/L与(14.33±6.21)μg/L,t=4.99,P<0.01]。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性斑块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181、3.835,P均<0.05),且软斑块组和混合性斑块组患者血清IL-17表达高于硬斑块组(P=0.001;P=0.007),软斑块组患者血清IL-23表达高于混合性斑块组和硬斑块组(P=0.017;P=0.045)。按斑块严重程度所分Ⅰ、Ⅱ、Ⅲ级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1.046、3.739,P均<0.05),且Ⅱ、Ⅲ级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并存在相关性(r=0.892,P=0.000;r=0.420,P=0.041)。结论 IL-17和IL-23参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早期发现并干预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85 / 28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的临床意义 [J].
谢后蓉 ;
麻静平 ;
张伟 ;
薛军 .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 16 (09) :1482-1484
[3]   白细胞介素17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马玉洁 ;
杨宝山 .
中国综合临床, 2013, (02) :217-219
[4]  
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h17/Treg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17和转化生长因子μ1水平的临床意义 .2 胡令彦,周永明,陈英坤,等. 临床内科杂志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