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底斯斑岩铜矿与南部青藏高原隆升之关系——来自含矿斑岩中多阶段锆石的证据

被引:32
作者
曲晓明 [1 ]
侯增谦 [2 ]
莫宣学 [3 ]
董国臣 [3 ]
徐文艺 [1 ]
辛洪波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地质学; 锆石; 斑岩铜矿; 地壳隆升; 冈底斯造山带; 青藏高原;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6.04.004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文章通过阴极发光研究结合SHRIMPUPb法精确定年,发现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含矿斑岩中的锆石由残留、变质、岩浆3种类型组成,其年龄分别为(51.1±4.8)Ma、(21.1±2.6)Ma和(14.47±0.5)Ma。LAICPMS分析表明残留锆石的特点是Y(1121×10-6)、HREE(641×10-6)和MREE(182×10-6)含量高,U(207×10-6)、Th(171×10-6)和Hf(0.96%)含量低。与残留锆石和岩浆锆石相比,变质锆石Th/U比值明显降低(0.54)。在3种类型的锆石中都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和正Ce异常,但岩浆锆石以Ce异常变化大为特征。冈底斯铜矿带含矿斑岩中识别出的这3个锆石阶段与冈底斯碰撞造山带演化中的3个重要构造事件相对应。作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拼贴的主缝合带,这种一致性允许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构造模式:50~60Ma之前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期间发生地幔镁铁质岩浆底侵,形成了含矿斑岩的源区;约21Ma前,由于软流圈物质上涌,同时造成了底侵镁铁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含矿岩浆和地壳快速隆升;约15Ma前,伴随着高原南部地壳隆升后的伸展塌陷,含矿岩浆侵位,形成了冈底斯斑岩铜矿带。
引用
收藏
页码:388 / 40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西藏高原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辉钼矿Re-Os年龄:成矿作用时限与动力学背景应用 [J].
侯增谦 ;
曲晓明 ;
王淑贤 ;
高永丰 ;
杜安道 ;
黄卫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7) :609-618
[2]   冈底斯铜矿带含矿斑岩的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 [J].
曲晓明 ;
侯增谦 ;
李振清 .
地质学报, 2003, (02) :245-252
[3]   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 [J].
曲晓明 ;
侯增谦 ;
黄卫 .
矿床地质, 2001, (04) :355-366
[4]   冈底斯岩带结晶后的热演化史及其构造含义 [J].
陈文寄 ;
李齐 ;
郝杰 ;
周新华 ;
万京林 ;
孙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1) :9-15
[5]  
Trace element signature and U–Pb geochronology of eclogite-facies zircon, Bergen Arcs, Caledonides of W Norway[J] .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2004 (6)
[6]  
Igneous zircon: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 as an indicator of source rock type[J] . E. Belousova,W. Griffin,Suzanne Y. O’Reilly,N. Fisher.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200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