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超稠油的化学组成特征及其致黏因素探讨

被引:10
作者
汪双清 [1 ]
沈斌 [1 ]
林壬子 [2 ]
机构
[1]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2]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关键词
超稠油; 化学组成; 黏度; 地球化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45 [稠油油田开发];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基于对辽河油田2个超稠油化学组成的系统剖析,研究了辽河油田超稠油的致黏因素,以及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对稠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盆地曙光油田超稠油具有成熟度低,胶质、沥青质含量特别高,低相对分子质量组分特别少,并且遭受过严重生物降解等特征。胶质和沥青质的总质量分数接近70%,尤其是沥青质质量分数在40%以上,明显高于国内一般稠油。气相色谱可检测物的总质量分数在饱和烃、芳烃馏分中低于22%,在酸性非烃和中性非烃馏分中分别低于15%和1%。饱和烃中正构烷烃及支链、直链烷烃接近消耗殆尽,GC-MS检测到的几乎全部是孕甾烷、重排甾烷和降藿烷系列化合物。低成熟度和强烈的次生降解作用是其形成的石油地球化学条件,极高含量的大分子组分和极性非烃组分是其具有高黏度的化学组成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894 / 90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稠油族组成与粘度关联研究 [J].
苏铁军 ;
郑延成 .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理工卷, 2007, (01) :60-62+132
[2]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稠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J].
邱桂强 ;
李素梅 ;
庞雄奇 ;
高永进 ;
孙锡年 .
地质学报, 2004, (06) :854-862
[3]   影响稠油粘度的化学组成灰熵分析 [J].
程亮 ;
杨林 ;
邹长军 ;
雷佶明 ;
罗陶涛 .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6, (02) :19-23+26
[4]   稠油黏度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J].
汪双清 ;
沈斌 ;
林壬子 .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0, 26 (05) :795-799
[5]   山东东营凹陷八面河油田稠油成因分析 [J].
李春梅 ;
李素梅 ;
李雪 ;
庞雄奇 ;
王明培 .
现代地质, 2005, (02) :279-286
[6]  
Peters KE,Moldowan JM.The Biomarker Guide: Interpreting Molecular Fossils in Petroleum and Ancient Sediments. . 1993
[7]   东营凹陷稠油特征及其成因分类 [J].
周德勇 .
特种油气藏, 1995, (04) :3-6+24
[8]   稠油开采方法综述 [J].
吕立华 ;
李明华 ;
苏岳丽 .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5, (03) :110-112
[9]   氧化催化体系对稠油组成及粘度的影响 [J].
郑延成 ;
陈奇 ;
王任芳 ;
苏铁军 ;
赵长喜 .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09, 38 (01) :34-38+95
[10]   海拉尔盆地舒1井低蜡稠油成因及其意义 [J].
陈建平 ;
秦建中 ;
张吉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3) :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