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条件下瘠薄红壤的物理肥力恢复特征

被引:12
作者
李忠佩
林心雄
程励励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
[3] 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瘠薄红壤; 施肥; 物理性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开放实验站布置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施肥条件下瘠薄红壤的肥力恢复特征,本文报道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大团聚体含量比单施化肥处理高100~150g/kg。施用有机肥6年,旱作条件下大团聚体含量达到500~600g/kg,已接近丰产桔园红壤的含量水平,而单施化肥处理为400~450g/kg,比一般红壤条件还低。耕种6年后,红壤的容重降至0.9~1.1mg/cm3。施用有机肥还提高土壤的总孔隙度1%8%;提高传导孔隙的比例3%20%;使 >200m孔隙的比例达到9.6%%18.9%,平均14.6%,接近丰产桔园的水平;提高田间持水量0.7%4.5%,显著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因此,有机肥施用是恢复和保持红壤物理肥力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112 / 11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稻田的养分循环与平衡规律 [J].
李忠佩 ;
唐永良 ;
石华 ;
高坤林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8, (01) :47-55
[2]   我国东南丘陵山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J].
孙波 ;
张桃林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1995, (04) :362-369
[3]   南方东部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J].
张斌,张桃林 .
生态学报, 1995, (04) :413-419
[4]   红壤的物理性质及其生产意义 [J].
姚贤良 ;
于德芬 .
土壤学报, 1982, (03) :224-236
[5]  
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M].南方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专题组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6]  
江西红壤.[M].赵其国等编写;.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7]  
土壤有机质研究法.[M].文启孝等 编著.农业出版社.1984,
[8]  
土壤理化分析.[M].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