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汶川地震主断裂科学钻WFSD-1反射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被引:3
作者
陈强 [1 ,2 ]
钱荣毅 [1 ]
常锁亮 [3 ]
姜枚 [4 ]
张贵宾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技术学院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科学钻探; 映秀—北川断裂; 反射地震; 采集方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31.4 [地震勘探];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横穿龙门山地震反射剖面系列探测是WFSD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通过WFSD-1先导孔区二维反射地震的观测方法研究和试验,实现了预期目标:(1)在震后恶劣的天气、陡峭地形和地表严重破裂、破碎、滑塌等困难条件下,获得了WFSD工程首条分辨率较高的二维反射地震剖面;(2)从地学研究目的出发,结合龙门山地区的复杂地震地质条件,提出了以浅、中、深部复杂反射体探测为目标的高密度时间、空间采样的数据采集方法,为后续剖面的实施提供了方法依据;(3)发现了映秀—北川断裂带地表出露位置以西5 km范围内垂向上的多层次地质体的反射;1.2 s以下的中深部反射体明显具有层状沉积岩或变质岩的特征;推断认为测线上彭灌杂岩最大厚度约3 km;(4)灌县—安县断裂带呈明显的双层结构,山前隐蔽带沉积体系完整;(5)在孔区附近800m范围内,进行了20~30 m激发点距、10 m道距的密集观测,为WFSD-1孔完钻深度以浅反射体的高精度标定提供了可靠的原始数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060 / 207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地震研究的一种新尝试[J]. 张巧玲,李晓明.国土资源. 2009(05)
[2]   汶川地震和科学钻探 [J].
许志琴 ;
李海兵 ;
吴忠良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613-1622
[3]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叶建青 ;
马保起 ;
陈杰 ;
周荣军 ;
何宏林 ;
田勤俭 ;
何玉林 ;
王志才 ;
孙昭民 ;
冯希杰 ;
于贵华 ;
陈立春 ;
陈桂华 ;
于慎鄂 ;
冉勇康 ;
李细光 ;
李陈侠 ;
安艳芬 .
地震地质, 2008, (03) :597-629
[4]   龙门山中段川西前陆盆地初始盆山边界及其变迁 [J].
王国芝 ;
刘树根 ;
赵锡奎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431-439
[5]   龙门山中段构造特征与汶川地震 [J].
刘树根 ;
田小彬 ;
李智武 ;
孙玮 ;
郭兵 ;
刘顺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388-397
[6]   龙门山巨型滑覆型飞来峰体系与龙门山构造活动性 [J].
吴山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377-382
[7]   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特征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块预测 [J].
何鲤 ;
刘莉萍 ;
罗潇 ;
吕志洲 ;
王应容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3) :247-252
[8]   关于地震采集空间采样密度和均匀性分析 [J].
钱荣钧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02) :235-244+126
[9]   基于采集目标的地震照明度的精确模拟 [J].
吕公河 ;
尹成 ;
周星合 ;
徐峰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6, (03) :258-261+362+13
[1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全观式三维地震采集 [J].
杨文采 ;
刘光林 ;
杨锴 ;
程振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3) :73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