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汶川地震主断裂科学钻WFSD-1反射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被引:3
作者
陈强 [1 ,2 ]
钱荣毅 [1 ]
常锁亮 [3 ]
姜枚 [4 ]
张贵宾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技术学院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科学钻探; 映秀—北川断裂; 反射地震; 采集方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31.4 [地震勘探];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横穿龙门山地震反射剖面系列探测是WFSD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通过WFSD-1先导孔区二维反射地震的观测方法研究和试验,实现了预期目标:(1)在震后恶劣的天气、陡峭地形和地表严重破裂、破碎、滑塌等困难条件下,获得了WFSD工程首条分辨率较高的二维反射地震剖面;(2)从地学研究目的出发,结合龙门山地区的复杂地震地质条件,提出了以浅、中、深部复杂反射体探测为目标的高密度时间、空间采样的数据采集方法,为后续剖面的实施提供了方法依据;(3)发现了映秀—北川断裂带地表出露位置以西5 km范围内垂向上的多层次地质体的反射;1.2 s以下的中深部反射体明显具有层状沉积岩或变质岩的特征;推断认为测线上彭灌杂岩最大厚度约3 km;(4)灌县—安县断裂带呈明显的双层结构,山前隐蔽带沉积体系完整;(5)在孔区附近800m范围内,进行了20~30 m激发点距、10 m道距的密集观测,为WFSD-1孔完钻深度以浅反射体的高精度标定提供了可靠的原始数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060 / 207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1]  
山前带地震勘探实践[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刘保林[等]编著, 2005
[12]  
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李庆忠著, 1993
[13]   龙门山前中段地震剖面的构造分析 [J].
李书兵 ;
陈伟 ;
简高明 ;
罗寿斌 ;
李旻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6, (02) :20-24+6
[14]   探索龙门山前缘物探采集技术 [J].
丁成明 ;
康家光 ;
钱光萍 .
中外能源, 2006, (01) :30-33
[15]   线形区域的主辅线反射地震调查方法 [J].
杨文采 ;
张春贺 ;
黄秋平 ;
程振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6) :112-122
[16]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J].
贾东 ;
陈竹新 ;
贾承造 ;
魏国齐 ;
李本亮 ;
张惬 ;
魏东涛 ;
沈扬 .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3) :402-410
[17]   山前带地震采集技术研究——新疆和田桑株地区采集实例 [J].
赵军国 ;
宋玉龙 ;
魏福吉 ;
高中录 .
石油物探, 2003, (02) :224-228+236
[18]   大陆科学钻探的新发现与研究主题 [J].
闵志 ;
张良弼 ;
杨文采 .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01) :16-22
[19]   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戴苏兰 ;
Dennis Arne ;
C.J.L.Wilson .
地质学报, 1995, (03) :205-214
[20]   论龙门山彭灌杂岩体的构造属性 [J].
林茂炳,马永旺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5, (01) :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