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动力模式和数值试验

被引:19
作者
朱建荣
傅德健
吴辉
戚定满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 上海
[3] 上海
关键词
理想河口; 三维模式; 河口最大浑浊带; 数值试验;
D O I
10.16483/j.issn.1005-9865.2004.01.010
中图分类号
P343.5 [河口、三角洲];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摘要
应用改进的ECOM模式,耦合泥沙输运模型,研究理想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动力机制。河口最大浑浊带位于滞流点处,上下游余流均向该处输运泥沙,造成该处泥沙汇合,而由流场辐合产生的上升流又使该处的泥沙不易落淤。南岸(河口东向)的泥沙浓度比北岸高,最大浑浊带位于南岸,这是由于盐水入侵带来的高盐水位于北岸的底层,其斜压效应使底层的环流由北向南流动,把底层高浓度的泥沙向南岸平流,聚集于南岸底层。除上游河流泥沙来源外,强大的涨落潮流冲刷床面,使沉降于床面的泥沙再次悬浮,成为余流输运泥沙的来源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ECOM模式的改进及在长江河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区的应用 [J].
朱建荣 ;
朱首贤 .
海洋与湖沼, 2003, (04) :364-374
[2]   河口海岸全沙模型相似理论 [J].
窦国仁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1, (01) :1-12
[3]   再论泥沙起动流速 [J].
窦国仁 .
泥沙研究, 1999, (06) :1-9
[4]   长江口自适应网格的构造与水流和泥沙冲淤的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 [J].
刘卓 ;
郭冬建 ;
朱江 ;
曾庆存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9, (04) :96-105
[5]   长江口全沙数学模型研究 [J].
窦希萍 ;
李来 ;
窦国仁 .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1999, (02) :3-5
[6]   中国强混合河口最大浑浊区成因研究 [J].
孙志林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3, (03) :63-72
[7]  
河流泥沙动力学[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张瑞瑾主编, 1998
[8]  
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陈吉余等著, 1988
[9]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和河口锋研究论文选集 .2 陈吉余,沈焕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1995
[10]  
A hierarchy of turbulence closure models for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s .2 Mellor G L,Yamada T. J Atmos Sci . 1974